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新文科 | 旅游学院2023年新文科建设工作总结


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提出推进甘肃新文科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价值引领新使命;要着眼文化强省,打造质量革命新引擎;要强化融合发展,创建人才培养新范式。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旅游学科必须直面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面向社会、面向新时代。为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西北师大旅游学院大力推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更突显出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专业建设方面

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发展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将旅游管理二级硕士点成功转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与相关学科联合申报旅游管理博士点,争取旅游管理专业成为特色优势专业。凝练研究方向,支持专业内涵式发展;组织团队联合攻关,力争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进行制度、机制创新,将更多的教师纳入学科研究梯队;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2023年,学院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全域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基点,构建“全域思政”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培养域”“课程教学域”和“科研实践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以资源统合、要素整合、时空融合为重要手段,推动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旅游接待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基础》2门课程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立项;“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获得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一)旅游管理专业

1.培养目标方面:依据产业、行业的发展,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动态、精准、差异化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完善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学生采取1.5+2.5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将根据自身学习特产、学习兴趣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分流进入旅游管理方向、文化与旅游方向以及规划与策划方向进行学习。依据培养目标,动态调整确定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课程设计、实习与实践教学、教研活动等教学关键要素,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确定聘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积极参与,为全方位、多层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建设方面:1)通过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参与式课程、双语课程等项目申报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2)夯实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必修课,加强专业限选课、任选课建设,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对接国家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感受与旅游相关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4)激励“双师型”教师有效利用资源库中的精品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建立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工作坊,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式”数字化教学服务。

3.教学方法方面:1)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上努力实现六个转变,即:“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转变、“以通识理论讲授为主”向“深层思想启发”转变、“知识技能学习为主”向“全面素质综合发展”转变、“传统说教式传道授业法”向“问题导向式解惑答疑式”转变、“以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转变;2)积极督促和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或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包括雨课堂、微课、慕课等也在实施中);3)开展研究型学习小组教学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方面:1)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包括校级与院级)项目,鼓励、支持、安排相关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有影响的全国及地方性学科竞赛;2)在学生团学活动中强化学生专业内涵能力的提升,创设与学生专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活动,如“导游词创作大赛”、“景区规划设计大赛”、“特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3)做好专业学生的硕导辅导计划,形成硕导-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式科研实践小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学术水平和能力。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1.推进课程群建设,培养复合人才。以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技能课程群为例,主要有《文化创意与策划》为核心的创意能力课程群,结合《广告学》和《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分析、选择创意主题、设计创意产品、书写策划报告,培养创意人才;组成以《会展策划》为核心的策划能力课程群,由学生结合身边的会展活动,策划并展开会展运作,培养文案写作的策划人才;组成以《文化项目管理与实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能力课程群,学生模拟文化企业运作和项目管理,掌握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财务、投资、法规等技能;组建《文化市场营销学》为核心的营销能力课程群,学生组建团队,到企业中实地访谈,设计市场调研报告,培养营销人才。

2.双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校内导师课堂+校外导师专题+教学交流活动+项目参与赛事+合作实践平台”五位一体的立体交互式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制运作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划、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的社会实践分类。教学体系由教学基础内容和教学延展内容两大板块共同构成,并通过“阶段性集体课堂授课+校内外导师指导追踪+学员考核评估”的教学方式推进。

3.“赛、练、学”结合,技能综合运用。利用某一课程群有针对地培养学生某一具体技能的同时,仍需“赛、练、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将各项技能综合运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校院学生创意实作竞赛等比赛,从而有效提高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会。学院将定期举办赛前技能培训,通过校内预赛,为学生查找参赛作品的不足,指导学生对参赛作品进行修改。同时,结合各种大赛的要求和热门方向,在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时,引入“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赛、练、学”结合。

4.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提高实用技能。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引进先进的文化企业模拟软件,建立文化创新实验室,使学生以企业主的身份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及营销的创意策划。同时,积极与文化公司合作,将学院文化产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最新动态联系到一起,将市场实践操作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接受当前最前沿的文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再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生产成实物,在给学生带来巨大成就感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5.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试验田”。所谓创建试验田,就是引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行申请、设立类似“文化策划和创意”协会,协助全校各社团做好相关的宣传展板、图片的布置工作、晚会策划等文化创意活动,从策划、组织、运作等不同的角度展现校园文化。通过参加创意协会,学生会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并在项目策划中学会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进行谋划、设计与确定最佳的活动方案,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精神,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1.在培养“知礼”能力方面,组织成立“旅游学院礼仪队”,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展“礼仪知识答辩赛”、“航空服务礼仪风采展演”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大学学习初期培养本专业的基本礼仪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知礼”、“守礼”、“行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交礼仪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英语短剧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和英语表达能力。

2.在培养“勤谨”能力方面,组织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早上晨练做操,晚上进行晚自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将相关能力培养与学校劳动课程相结合,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和“宿舍设计大赛”,每月评比文明宿舍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实操比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在北戴河举办的全国就业推介展示会中的技能比赛。

3.在培养“沉静”能力方面,注重提升学生的管理领导能力,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团队技能大赛,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服务技能大赛”,“奔跑吧!空乘学子!”综合能力比赛,行业时事辩论赛,以竞赛的形式考评学生的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对综合能力比赛的闯关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4.在培养“博雅”能力方面,每年针对本专业的所有学生举行一次大型的综合才艺比赛,由学生自行排练进行才艺大赛,以此激励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够积极提升自我修养。鼓励大三学生参加全国推介展示会,参加全国空乘专业学生的才艺大比拼、团体舞蹈展示等活动。通过举办“悦读会”“公文家”等活动,拓展学生社会知识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5.在培养“弘毅”能力方面,针对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展开求职心理建设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与求职心理;定期举行“航空公司模拟面试”,开展简历制作大赛;举行“职为你开”、“职来职往”等模拟招聘活动,为学生在真正走上职场之前预热,提高学生面试技能和心理素质。在专业认知方面邀请毕业精英校友返校讲座,为在校学生分享学习和求职经验;在专业实践方面积极组织学生赴机场、酒店等行业领域开展专业见习、实习活动。

二、师资与资源方面

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专业发展的重点;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的关键;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联合建立西部旅游发展研究院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甘肃省智慧旅游数字体验及实践示范中心;积极采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国家级或省级文化旅游精品课程与“金课”建设;充分发挥甘肃旅游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基地平台的支撑作用。

派遣学院教师分赴各地参加专业培训。政策鼓励,制度保障,通过专业培训实现教师的转型升级。利用暑假及部分节假日,学院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到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华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与地方参加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及博士夏令营等,2023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已超过110人次。

派遣教师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院通过积极主动联系旅游管理政府部门、企业单位,2023年先后派出3位教师挂职锻炼,进一步掌握了旅游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前沿动态,不断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提升学历。学院2023年引进博士2名,在职教师攻读博士毕业2人,2名在职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名,有博士学历的23人,在读博士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人数占到专任教师的62%,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项目申报、论文撰写、教学大赛、服务社会等方面成绩突出。

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学院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及全国旅游管理类课程说课大赛等方式,使得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先后有20位教师获得院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7位教师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5位教师获得全国旅游管理类课程说课大赛奖项。

三、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支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鼓励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及地方性学科竞赛;在学生团学活动中强化学生专业内涵能力的提升,继续保持有特色的团学活动,积极创设与学生专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活动;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提供条件,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继续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争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的联合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文化旅游名人、经济学名师、企业管理名家、创业达人进学院、进课堂活动。

学院经过第三、四、五、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的学科建设工作,已经在旅游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重视专业定位、抓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师资队伍的基本做法经验。从初期的“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过度到“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再到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旅游学院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教学研究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习见习形式、推动“五育并举”实施方案,为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在第七期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推进过程中,旅游学院以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突出旅游学科专业应用特色为纲领,优化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场景的、能突出专业特色技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学生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技能和企业需求相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本学科专业教师“走出去”和实践型教师“引进来”相结合的,技能性与理论性兼具的师资队伍;搭建起校企协同共建,机构建设与特色活动并行,教育与产业双赢的行业实践平台。

学院各系每学期至少召开2-3次教学研讨会,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积极督促和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或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三是开展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通过图书资料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四是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依托教学团队,鼓励教师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五是组建研究型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和模式上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深层思想启发”“全面素质综合发展”“问题导向式解惑答疑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转变;督促和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或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组建研究型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方面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等项目,鼓励、支持、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有影响力的全国及地方性学科竞赛;在学生团学活动中强化学生专业内涵能力的提升,创设与学生专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活动,如“导游词创作大赛”、“景区规划设计大赛”、“特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制定并实施学生专业深造及能力提升计划,形成硕导-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式教学科研实践小组,结合项目导向式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2023年,旅游学院本科生积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线下环节),“薪火耀陇原”团队和“一星一点”团队分别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西北师范大学荣获“最佳组织奖”,两位教师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旅游学院本科生项目《丝路文旅—“景区+网游”跨界融合平台设计》《“体验入心,寄情入景”—大众直播体验焕新景区沉浸式发展新模式》《缘赋甘南—解锁沉浸文旅新玩法》参加2023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创新创业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学院举办首届旅游学院文旅创意设计大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红色旅游资源调查暨线路设计赛道”活动,全院共有14支队伍参加比赛,通过鼓励学院广大师生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入调查和学习,实现长征记忆、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切实发挥红色资源思政育人功能,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五、社会贡献与声誉方面

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实现政产研学企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及国内该专业知名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培训业务,进一步发挥专业的人才培养作用;积极举办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扩大和提升专业在学术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积极承担政府与企业的高端咨询服务和行业指导服务,更好的发挥智库引领作用。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是旅游产业链与旅游高等教育链耦合衔接的客观要求;是旅游高等教育跟踪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是适应旅游产业链核心岗位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根本需要;是依据旅游产业创新链要求,更新重组旅游学科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是建立“双师型”教育团队,实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学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目前已对旅游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产生出多项积极作用:第一,帮助学科专业积极调适,深度介入产业发展,为旅游产业链加速与文化、科技相融合提供智力支持;第二,对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优化,确保专业发展方向更具针对性,避免同质化发展;第三,根据旅游产业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需求重新审视现有课程体系的底层逻辑,强化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第四,在微观实践层面选定并更新教学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宏观把握与具体落实;第五,建立“双师型”教育团队,有效实现学科理论与产业实践的融合教学。

今后,旅游学院将继续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功实践与经验总结。通过系列教改工程的实施,学院将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培养质量;以完善学分制为主线,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这些举措,将使学院本科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助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也将为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指明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提供专业建设的发展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