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
西师发〔2012〕167号
2012年9月28日
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落实国家《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西北师范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
一、背景与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历史机遇,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着眼于优质师资培养,以2006年7月制订出台《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为标志,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了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自“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分离的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构建;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相继开发;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的从师技能整体训练模式逐步推进;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教师专业能力训练中心基本建成;多学科联合编队的教育实习新模式不断完善;互利双赢的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不断拓展;职前教育、职后培训、高层次师资培养良性互动一体化机制初步形成;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培养要求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目标与定位
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引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具有成为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师资,使我校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西部地区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
控制规模。根据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师范生招生规模,统筹安排分专业招生数量,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合理对接。
优化结构。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优化完善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形成一整套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教师培养国际化视野、教育理论和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强化特色。注重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反思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卓越教师”;注重培养维护民族团结、传承优秀文化、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的高水平师资;注重凸显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的“双高”培养标准;注重培养高中教育师资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紧缺专业师资。
注重创新。实施“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训计划”、“本科生自主实验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计划”、“优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建设计划”、“教学名师讲坛”,推进我校承担的“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做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的工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三、内容与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调整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调整我校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适当压缩学分,突出我校特色,形成与国家标准对接的新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到2015年,所有师范教育类专业均进入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教务处、教育学院要组织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研讨教师培养的规律与特点和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树立改革意识,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改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小班化教学,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提升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考试与评价方法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通过讲课比赛、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改革与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和评价,注重多种评价手段的应用。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率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行积累经验、提供方案。
(二)强化技能训练,完善教育实习,着力推进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推进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构建集“课堂教学、校内培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总结提高”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技能培养训练体系。以“人人都来参与、个个都有提高”为宗旨,突出“自主、自助”的训练特点,完善培养训练方案,充分利用“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实验中心”和学校公共教学资源,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学校相关学院及教育实习基地优秀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全面实施“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计划”,形成一整套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的完整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与口语表达、规范字与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等综合教育教学技能。加强师范生多种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有计划地引入职业技能鉴定认定制度,使师范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备更加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职业)能力。
增强理科教学法实验室功能。扩建中学理科教学法实验室,加大实验室(中学化学教育实验室、地理实验教学技能实训室、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实训室、生物教学法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增强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实验室对师范生的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自助”实验条件。
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建立由“进入中学实地见习、中学课堂网络直播、案例分析教学、课程教学设计、观摩名师讲课”等多种形式组成的综合教育见习模式。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实习方案,进一步完善“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加强与省、市(州)、县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的互利合作,以甘肃省为主,兼选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中学,遴选建设60-80所左右省市级示范中学为学校第二批基础教育研究合作基地和教育实习基地;以基地中学一级教师为主遴选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与基地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培养体制。逐步形成我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实习基地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支持教师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多种方式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创新实习、实践模式。
推进实习支教和顶岗置换实习工作。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开展实习支教、顶岗实习,科学制定并完善学校支教实习和顶岗置换实习工作管理制度,保障实习工作顺利开展。支持引导师范生在假期社会实践中更多参与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调查实践。
做好学校基础教育实验区工作。加大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信息共享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力度,加大学校为民族教育、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发优质课程,建设资源平台,着力推进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
开发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加大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形成科学、适用、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开发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密切关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立项和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征集遴选工作。
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推进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提高双语示范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地位。实施优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建设教师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教师教育类图书资料和电子网络资源,形成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教育文献资源中心,开发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并整合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网、特级教师教学资源网、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网、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开发建设我校校本资源,内容包括:基础教育图书资料及数字化资源、高水平教师教育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优质通识教育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践教学数字化资源、校内从师技能训练数字化资源、陇原名师数字化资源等。
推进“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工作。积极推进由举办基础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承担基础教育师资职后培训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工作,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研讨会,推进高校间开放合作,努力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四)制定建设规划,实施研修计划,着力推进高素质教师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新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推进聘请兼职教师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根据教师教育的需要,利用流动编制,积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特别是优秀中学教师和校长、教研员兼任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进一步完善我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共同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
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发展计划。通过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发展计划,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授课、实践指导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教改立项支持我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设立“教学名师讲坛”。邀请省内外高校、中小学名师通过讲学、论坛等方式对我校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和领悟名师人生追求、职业精神、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加强我校师范生教师气质培养和教师养成教育。通过名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法、班级活动组织等专题讲座,提高我校师范生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班主任工作等教育教学能力。
(五)推进教改项目,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构建职前、职后和高层次师资培养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我校承担的“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我校教育学科方面的资源优势,完善高水平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统筹考虑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培养的衔接和整体优化改革,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层次发展。
健全“职后培养”教育体系。教师培训学院要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健全“职后培养”教育体系,帮助、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挖掘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素养,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通过教师培训建立学校与中小学的密切伙伴关系,增强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职能。
四、组织与保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学校教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对教师教育改革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领导作用。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重大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教育学院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务处、团委、教育学院负责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规范训练的安排与组织。在教务处、教育学院统筹安排下,相关学院要选派责任心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各相关学院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支持配合学校及教育学院做好教师教育改革工作。各相关学院要将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氛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的从师技能,以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依托教育学院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教师需求状况、优秀教师的素质特定、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我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四)科学评测,保障有力。加强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测,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师范生培养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中小学校长等,对我校教师教育的质量进行评测,并就教师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加强对教师教育的过程监测,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师范生培养质量。学校将不断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师教育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五年内学校总投入1740万元经费,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按年度拨款使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