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纲要

一、背景与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趋势,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第一、二期本科教改工程的基础上,于新世纪开局十年继续实施了第三、四期本科教改工程,推动了学校的各项改革,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得到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006年至2010年本科教改四期工程实施期间,学校紧抓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和省部共建的历史机遇,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建设得到大力加强,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学分制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更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学校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率先进行了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确立了“双高”培养目标,全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艺术教育。教改四期工程实施期间,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进入“十二五”,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西北师范大学2009—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西北师范大学2009—2015年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本科培养质量,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
二、指导思想
以培养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成为未来教育家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师资为目标,加快创新和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教改工程为抓手、专业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向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迈进。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学校本科教育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学校教师教育优势。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时代需要,持续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高质量完成我校承担的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使我校成为引领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重要基地。
——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依托学校学科资源综合优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取得一批高显示度成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整体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本科生交流培养工作;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强化落实学院教学工作实体地位,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机构的作用,加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力度,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体系,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四、主要内容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1、适度扩展专业数量,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积极进行专业改造,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稳妥增设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本科专业;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专业的建设;灵活设置现有专业的专业方向,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应用型专业和交叉性学科专业,控制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的招生数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2、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强专业建设,凸显专业特色。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基础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展介绍学科发展前沿成果的选修课,持续提高学科专业培养标准;应用型专业进一步转变培养理念、明晰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点,增加培养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比例,改革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专业实习实训环节,加大专业背景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贴合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促进就业率稳步提高。
3、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建设重点专业,创建品牌专业。依据国家对本科专业类制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分期分批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引导不同类型的专业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积极争取建设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积极争取国家对相关专业建设的政策与支持,力争建成若干西部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密切关注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国家对本科专业的各项评估。
4、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遴选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改革示范。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和完善“云亭班”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适当扩大专业范围,探索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国家、省级教育改革要求,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文科人才的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并完善“2+2、“1.5+2.5培养模式以及主副修教育。
2、积极开展本科生交流培养工作。建立学校与区域内高校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合作培养、合作发展;加强学校与国内高校间的合作,推进本科生的交流培养、委托培养;积极开展我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大学学习,逐步提高本科生中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深入推进实施“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通过整合现有项目、增设新的项目,推进实施“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在基础活动、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科研实践训练平台。
(三)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1、实施“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我校承担的“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优化完善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教育实习实践体系,形成一整套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教师培养国际化视野、教育理论和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特色鲜明、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中学教师培养方案,使师范类学生达到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的“双高”培养目标。
2、加快拓展专业范围。到2015年,所有师范类专业均进入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师范专业整体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的培养模式。科学增设新的教师教育类本科专业,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策支持,教师教育逐步向“4+1和“4+2模式过渡,向纵深层次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3、加大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开出教师教育类课程120门以上;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科学、适用、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开发高水平、有特色的必修课教材和主要专业的限选课教材,并开发一定数量的任选课教材,出版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较大使用面的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50部左右。以教育学院、教传学院、网络学院、图书馆为主体,建设教师教育类图书资料和电子网络资源,形成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教师教育文献资源中心。
4、实施“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在新校区建成的,由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教育资源开发、微格教学培训、中学实验教学培训与开发、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板书训练、课堂教学录播6个子系统组成的,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实验中心”,推进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教学技能为目标的“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计划”。学生所在学院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氛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汉字书写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基本的从师技能。至2015年,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体师范生,并形成一整套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的完整体系,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教学技能。
5、建立健全教育见习模式,改进完善教育实习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见习实习质量。建立由“进入中学实地见习、中学课堂网络直播、案例分析教学、课程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组成的教育见习模式,进一步改进完善“了解需求、多科混合、专业互补、双师指导、统一协调、自主管理”的教育实习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见习与实习的质量。加强与省、市(州)、县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的互利合作,增建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实习基地,形成我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实习基地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支持教师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开展实习支教、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支教。在此基础上,构建集“课堂教学、校内培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总结提高”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体系。
6、以特殊教育专业为突破口,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中央、省上和社会组织的支持,稳步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探索以紧缺专业、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为主的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的政策措施,高质量完成“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培养更多高水平发展型基础教育优质师资。
7、精心筹划,认真总结,力争以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程建设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与社会需求,结合专业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持续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构建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体现专业特色、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本科培养方案。
2、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在一定数量的课程中增设课程设计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提倡以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建立形式多样化、内容综合化、时效全程化的考核评价新模式。
3、推进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建设。以各专业基础主干课和公共必修课为主,分期分批立项建设学校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改革,整体提升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至2015年,新建校级重点课程10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70门以上、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0门以上;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0门左右,争取获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立项。同时,以各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课程,为本科教学提供丰富的、可供学习借鉴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4、加强和改进全校公共课建设。继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全校公共必修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大力扩展大学科综合课程和综合教育类课程等全校公共选修课资源,采取激励措施稳定课程开课率,着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至2015年,增开综合教育类公共选修课50门左右,增开大学科综合课程30门左右,实际开出课程分别达到400门、80门左右。
5、继续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与教材建设。以系、所、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组织为建设单位,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究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及课程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以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编写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至2015年,建设校级教学团队30个左右、省级教学团队10个左右,争取建设一定数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加大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以及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力度,提高实验项目质量,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比例从80%提高到90%以上。继续推进实验室开放,完善开放制度,资助开放经费,扩大开放范围,加强实验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将创新性实验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搭建多层次创新实验平台。至2015年,增建6—8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建设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0个,争取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0个左右。
2、深入挖掘校内资源,广泛拓展校外空间,统筹规划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实习新格局。应用型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大纲,充实实习内容,规范实习过程,增建实习基地,拓宽实习渠道,增加实习时间,提高实习质量;着力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根据实习基地需求适时调整实习方案、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以实习促就业。至2015年,各类专业实习实践基地达到160个以上。
3、完善学年论文制度,探索强化实践训练的多样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提高选题质量,加强教师指导,规范论文写作,严格答辩环节与成绩评定,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重视科技文化活动,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全校范围内积极举办多类型、多层次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内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优秀学生更好更快成才的良好氛围和良性机制,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优秀拔尖创新性人才。
(六)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根据新时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依据《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管理职责条例》,深入落实校、院、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与任务,落实院、系、教研室等各级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实体地位。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领导、组织各系、教研室、实验室具体实施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检查落实,确保教学各环节质量。学校定期对各学院教学管理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建立教学基本状态信息采集、公布制。每学年对各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并予以公布,督促学院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加强。
3、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调研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管理机构的职能,落实各类教学管理、督导机构在工作范围内全面、全局监管的独立工作地位,保证对教学各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制度,面向学生拓宽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确保全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网络体系的正常运行。
4、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有计划地培养教学名师,至2015年,争取10人左右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力争1—2名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5、启动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系列培训与各类活动,使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6、在教育部、省教育厅指导下建立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争取国家级、省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立项。
(七)提升少数民族师资培养质量,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1、修订民族师资培养方案。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要求,更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满足时代需求、符合新时期民族学生实际和民族地区需要、具有鲜明特色、民族教育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民族师资培养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利用学校民族师资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继续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保证一部分优秀民族学生进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或进一步深造。
3、开展少数民族特色课程建设,宣传民族政策、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与实践活动,提升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继续拓宽招生专业范围,优化招生生源结构,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少数民族师资培养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师资培养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管理水平。
(八)支持教学研究,培育教学成果
1、加强教学研究立项工作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力度,从教师教育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民族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和吸引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提供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保障。
2、重点关注立项课题的创新性、应用性和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性,鼓励和扶持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至2015年,全校立项资助教学研究项目200项左右,争取获得30项左右省级教学成果奖和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九)加强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
1、以提高生源质量为目标,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力争使我校在省外的招生批次逐步由本科二批提升为本科一批,提高外省生源质量。探索建立一批优秀生源基地,为学校招收优秀本科生奠定生源基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研究,特别是要适应甘肃省新的高考录取政策,合理制定学校的招生政策。
2、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强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思路,扩大宣传范围,拓展宣传领域,通过立体式、全方位招生宣传,扩大我校知名度,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3、加强招生考试改革,进一步做好我校承担的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体育专业统一考试的组织工作,加强对我校单招考试校考科目和选拔方式的研究与改革,力争录取更多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十)加强艺术体育教育工作
1、改革艺术教育工作模式,实施艺术教育系统性建设。在已有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校性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至2015年,艺术教育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课程开设科学、系统、稳定,满足各类学生选课需要。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艺术教育课程质量、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工作的建设力度,并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检验教学效果,达到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争取形成教学成果。
2、建设一支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经常性、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活动普及率及质量。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
3、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体育类课程建设,做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构建以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切实推动“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倡导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五、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以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背景,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全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讨论,使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落实到教学工作实际,并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学校每年召开有校领导、中层干部参加的理论及工作研讨会;每年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介绍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动态;每年编印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学习材料。各基层单位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每年组织研讨会,研讨、规划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
(二)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确保各项制度全面落实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落实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院长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直接责任人的制度。学校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讨重大办学问题,部署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大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学校不定期组织专题会议,推进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认真贯彻落实《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管理职责条例》。各学院领导班子及系所、教研室、实验室等各级基层教学管理组织都要依据本科教学管理职责的要求,认真、全面落实各自的管理职责,确保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切实落实学院教学工作实体地位。
落实教学奖惩制度。完善各类奖励制度,加大教学奖励力度,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提高教学质量;贯彻执行《西北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实行教学事故与教学质量问责制。
(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顺利实施
学校增加教学常规运行经费投入,保证生均经费逐年增长,学费收入用于日常教学的比例高于30%。投入专项经费,加强本科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尤其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及时补充因教学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学校投入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研究与教学奖励以及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等工作。
六、组织实施
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于2011年10月启动。
学校成立“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工程的组织实施。教务处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
各学院及有关部门于2011年12月制定完成本单位的实施计划及分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对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实施教改工程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查。
2013年秋季学期组织中期检查。2015年年底验收总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