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西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西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西师发[2002]69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提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1、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2、学院主要党政领导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院长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主管教学院长原则上不再兼任院内其他职务和兼管其他工作,专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管理,做到时间保证、精力保证、职责保证、质量保证。学院主要领导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会议。
    3、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每位校领导每学期听课或教学调研不少于3次,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每学期听课或教学调研不少于6次。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教务处干部每学期听课或教学调研不少于6次。各级领导听课及教学调研实行听课记录及次数汇总制。
    4、学校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增长。学校学费收入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将不低于20%。各学院要确保学校划拨的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并且逐年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比例。学校也将改革教学经费分配办法,并预留一定经费,设立教学专项,采用立项研究资助以及奖优等办法,调动学院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切实加强重点课程建设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教师教育体系开放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转型,实现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打通招生与培养,实行“3+1”、“2+2”本科层次,“4+(1)”双学位、双本科层次、“4+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层次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各学院要结合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及与国外联合办学,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6、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各个专业都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适时修订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除公共课设置由学校统一安排外,专业核心课和必修课的调整由学院研究提出,学校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予以修改;专业限选系列课和任选课各学院可以结合社会需求随时进行灵活设置和调整,报学校备案。
    7、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彻底剔除过时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充实提高,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内容,使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学院要制定计划,每个专业每学期至少确定4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完成此项改革并投入教学,同时开展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改革,2003年底完成全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更新工作并整理汇编。
    8、进行重点课程建设。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理论与技能等课程,各专业4门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分期分批建成学校重点课程。重点课程在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文件、教学改革等方面均要高水平,有特色。
    9、进一步加强学校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调整加强学校教材工作委员会,修订《西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管理规定》和《西北师范大学教材补贴办法》,每学期进行各专业的教材评估检查工作。学校科教服务中心须及时收集、储存和适时提供各类课程高质量教材的最新信息。各学院组建教材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学院的教材选用与建设工作,各学院及教材工作组负责人必须严格把关,杜绝质量低劣教材进入课堂。从2002年秋季开始,大学外语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两课”及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教材必须选用国家推荐的最新统编优秀教材,概不使用自编教材。理工类、财经法律类、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使用近3年新教材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专业鼓励直接引用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教材建设上,积极倡导编写具有我校特色的各类选修课教材,尤其是面向全校开设的体现综合素质要求的综合教育类课程教材,力争每年达到10部左右,学校每年划拨8万元左右教材建设基金予以资助。
    10、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允许学生在网上选修教育部直属高校及省属重点大学的课程,计算学分。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并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近3年内,主要公共课程基本实现使用多媒体授课,各专业每学期要新增1门主要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保证各专业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凡是首次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教学,课时数由各学院根据实际加权计算。加大加快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3年内,成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到35套,鼓励各学院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改革多媒体教室管理体制,提高其使用效率。
    11、积极改革考试内容与评价方式,倡导多样化评价方式。每个专业每学期必须选取1~2门课程以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组织考试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加强实验教学。制订《西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理工类专业实验课程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达到50%以上;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实验课时按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加强学生实验能力考核,改进实验课考核办法,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各有关学院每学期选取若干门有较好基础的实验课程进行实验内容和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开展实验室开放试点工作, 2003年实验大楼建成后实现全校公共类基础课实验室的开放。
    13、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重新修订制定《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工作条例》和《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工作条例》,重视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每个学院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至少都要有一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现行的实习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师范专业在保证现行8周教育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各学院应根据教学需要及条件,在二、三年级时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安排2~3次教育见习;非师范各专业必须到大型厂矿、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10周,理工及应用类专业应根据教学特点和实习单位的情况延长实习时间。
    14、加强师范本科学生从师技能的训练。各学院要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切实做好师范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加强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遍提高师范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15、加强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学分制本科学生导师制的推行,建立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机制,鼓励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文体艺术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6、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学校重新修订《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各学院必须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标准;成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严把选题关和答辩及成绩评审关;鼓励论文创新,对以西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正式刊物发表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四、加快公共课程改革步伐,提高公共课程教学水平
    17、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必须选用修订后的最新统编优秀教材;大学英语课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师备课、课堂讲授、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严格要求,强化学生听力、写作能力训练,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英语调频台、音频播音系统的作用,积极营造教学手段先进、外语气氛浓郁的教学环境,注重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大幅度提高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优秀率。年轻教师必须配备导师,帮助进行教学各环节及教学研究的训练。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加快教师引进力度,从2002年秋季起增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数,推行学院选择大学英语教师上课办法。
    18、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针对学生进校时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加强上机实践,围绕特定任务或项目进行探究性教与学;从2002年秋季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必须选用国家最新统编教材;各学院要积极安排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到计算机教学与上机四年不断线。
    19、改进教育理论与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改革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该类课程从2002年秋季开始按照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使用国家最新统编教材教学。
    20、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选用国家最新统编教材,改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要精练,每门课程课堂教学时数的30%用于专题报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整体改为专题讲座,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实现“两课”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课程目标。
    五、严格教师教学要求,加强本科基础课教学
    21、落实高职称教师讲授本科课程制度。60岁以下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生课程,教授每学年不少于80学时,副教授不少于120学时。
    22、稳定教师队伍,逐年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增加专任教师数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近3年内,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100人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其中博士学历教师达到15%。
    23、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各学院要为新上岗教师、助教、未获硕士学位讲师配备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青年教师首次讲课前必须通过讲稿审查、试讲等环节的考察,评议合格后方可上讲台。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在学生评教中连续3次评为本学院后5%的教师,或在学生选课中连续3次落选的教师,或学生、学院反映教学水平低下的教师,学院进行教学诊断,半年内整改提高,改进效果不明显者,暂停授课,直至调离教学岗位。
    24、鼓励教师使用英汉双语教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教育技术、生物、经济、法学、环境、音乐等类专业至少有1门课程试行选用优秀原版外语教材并使用双语授课,其他专业也应积极做好双语教学的准备。对选用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使用双语授课及选用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使用汉语授课的教师,各学院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课时加权办法积极鼓励。
    25、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教师开设新课,必须先提交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文件,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同意后开设。首次讲授新课程,课时数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加权计算。2年后,讲师以上教师必须做到“一人两课”,各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实现至少“一课两人”。
    26、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学校每年设立5万元专项,专门用于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鼓励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群体联合攻关,促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7、杜绝教学事故,限制教师外出兼职兼课。各学院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与教风建设,严明教学纪律,端正教学态度,增强教学责任,确保课堂教学时数与质量。建立教学事故追究制度,凡出现重大教学事故者,职称评定一票否决。严禁在职教师特别是部分紧缺专业的教师自行到校外兼职兼课,严禁教师个人以学校或学院名义在校外办班,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代课,坚决杜绝教师因在外兼课影响校内课程教学质量,凡违反者,职称评定、岗位续聘实行一票否决,并在津贴分配上予以限制,各学院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在保证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报学校备案。
    六、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努力争创名牌专业
    28、启动校级重点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学院在认真研究选择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建设方案与质量标准,学校遴选重点发展专业,进行大力扶持。经过努力,在全校建设6~8个发展前景好、办学特色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本科专业,力争成为省内知名、西北乃至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专业。
    2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稳妥增设新专业。各学院要以国家进行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增设现代服务业类、地方支柱产业类、高新技术产业类以及体现学科交叉、综合类的本科新兴专业;积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开办新型教师教育类专业。新增专业必须组织学术机构进行深入论证,严格把关,对于不够开办条件的专业坚决不予增设。
    30、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提升现有专业办学水平。现有专业的建设要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保障等多个层面上进行,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师范专业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和动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学师资;非师范专业,尤其是工科、管理、经济、艺术等类专业,要根据学科特点及自身办学潜力,以综合性大学的要求为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目标,在加强基础与实践的同时,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灵活设置有利于形成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对于部分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31、扩大副修专业开设范围,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分制的推行,力争使学生受欢迎的现设本科专业均能开设副修专科、副修本科及双学位教育。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积极创办科学教育等副修专科专业,在教学中积累经验,为创办该类普通本科专业打好基础。同时,学校在成人专升本、教育硕士等层次的相关专业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形成科学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的系列培养体系。加强副修专业教学管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七、继续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落实学院办学的自主权。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必须对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细则、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并保证落到实处。学院设立教学秘书岗位,按学生人数比例,合理配备高素质的教学秘书,建立教学秘书培训制度,由教务处负责其上岗及提高培训。教务处要积极转变管理职能,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以宏观管理、信息服务为主,以检查、评价为导向的目标管理体制。
    33、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运行机制,加大学分制的贯彻与宣传力度,真正发挥学分制管理机制下学生灵活建构自己智能结构体系和充分发展个性的优势。加快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进程,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4、建立健全以激励导向为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措施,实行学院主要领导教学质量责任制。学校以政策制度、经费资助、评估奖优等手段进行激励导向。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加大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力度。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从评价指标、评价过程、权重分配、计分方法上予以改进,为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本科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招聘学生作为学校教学信息员,及时向校、院反馈各类教学情况。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负责人信息反馈制。逐步开展学院专业教学水平评估,推动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定期采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排名公布,调动学院进行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5、加大优秀教学奖励力度。根据新形势要求,修订《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励条例》,将教师使用多媒体、双语授课,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新开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改进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作为优秀教学奖励评选的条件,严格评选程序和办法,将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评选出来,激励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36、各学院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教育部[2001]4号、5号文件、学校“十五”发展规划及本《实施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本学院的贯彻落实措施及中长期的本科教学工作规划,报学校备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