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西北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更好地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科学谋划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根据国家、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研判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工作大局,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各项部署,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内涵发展,全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获批进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创建学校行列,承担起引领服务甘肃乃至西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事业的国家任务。省政府明确支持争取将西北师范大学纳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范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1.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位点建设和培育,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类别。启动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1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20%2个学科进入20%-30%6个学科进入30%-40%5个学科进入40%-50%;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甘肃省省级优势学科(其中2个为省级一流学科),3个学科入选省级特色学科。

2.人才队伍素质有新提升。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培力度,加大青年教师成长支持力度。双聘院士4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批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飞天学者等省级人才86人。专任教师总数15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20余人。获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全国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学校。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召开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进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批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建成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增7个本科专业,撤销5个本科专业。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推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分类培养和质量评价机制,学术型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牵头建设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安宁五所高校战略联盟等。

4.学生教育管理持续加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学院党委+学生社区党工委+楼宇功能性党支部点线面结合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启动实施党员争先锋、岗位见行动学生党员教育实践计划,构建辅导员(支部书记)+学生党员+宿舍互助引导员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学生四自工作,志愿服务项目、学生社团分别获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全国学生优秀社团项目活动、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双创社团等荣誉。

5.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稳步提升。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成立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河西走廊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获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8个省级科研平台。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49项,科研经费总额达3.57亿元。产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2项、哲学社会科学类省部级一等奖17项。

6.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实施新疆实习支教2.0升级版行动计划,建立阿克苏地区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广西北海市人民政府、兰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办学。与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开展校所合作。在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精准扶贫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分别被教育部、甘肃省政府采纳。创新帮扶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志智双扶的西北师大模式受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导,学校被评为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7.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拓展。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等43所国(境)外高校新建合作关系,有实质性交流合作院校达32所。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波兰波兹南艺术大学开展化学和环境设计2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宽海外招生渠道,持续加强留学生工作,留学生人数达到469人。成立中亚研究院、国别与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致力于做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研合作和文化交流互鉴。发挥3所孔子学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8.校园风貌呈现新变化。统筹各校区功能布局,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新校区特教楼、新校区学生宿舍楼、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教学科研用房100788平方米。开展学校大门保护和校园景观提升靓化工作,新建校史园、如意湖和轮滑运动场等。完成了兰天学生公寓、校本部部分教学楼、住宅楼及新校区校园道路维修改造工程,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深化后勤体制机制改革,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9.办学治校能力显著提高。扎实有序推进第八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锚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学校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筹建学校理事会,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西北师范大学章程》为依据,清理、修订、完善了学校已有规章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未来五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化举措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加快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坐标,发力壮大十大生态产业,构建多向开放新格局。新时代的恢宏画卷正渐次展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成为高校的迫切任务。如果能够抢抓先机,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迫切需要上有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突破,学校将迎来快速发展的五年,并为长远发展开辟新境界。

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国家持续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动建立向西开放教育协作发展机制,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是新时期国家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布局,是深化内涵建设、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新战略。甘肃省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明确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如果能够乘势而上,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将实现学校重返高等教育国家队的百年梦想,也必将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推动学校发展迈入新阶段。从学校自身发展状况来看,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学校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完成了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布局,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确立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正处于深化内涵发展、聚力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兰天学生公寓权属和债务压力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使学校具备了轻装上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如果能够全面总结办学经验,继承弘扬优良传统,科学谋划发展蓝图,激发和凝聚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信心和决心,将极大地增强学校前进动力,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2.面临的挑战

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各国都在寻找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突破口,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共同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大局,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否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教育全球化,并通过科技赋能教育新变革,实现迎头赶上、跨越发展是面临的一个挑战。国内高等学校竞争的挑战。当前,全国各地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百舸争流、慢进则退的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优秀生源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引领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压力持续加大。能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是面临的一个挑战。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2020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学校在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能否顺应改革大势,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实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是面临的一个挑战。

3.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学校目前正处于深入推进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艰巨任务,学校在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学科建设方面。缺乏接近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理学、艺术学科、工学发展不平衡,一流学科的培育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缺乏有效机制,学科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任务十分艰巨。

——人才培养方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等多元协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队伍规模总体偏小,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数量不足、吸引与稳定困难,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薄弱,人才队伍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完善。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较少,重大理论创新不够,在国家、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介入度和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化发展方面。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较少,师生派出规模较小,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急需提升,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国际协同能力、交往能力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综合分析表明,学校具备了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基础,既面临争先进位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慢进则退的诸多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保持战略定力,破除惯性思维,深入挖掘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谋划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瓶颈,着力探索加快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取得显著进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和我省支持重点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性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创新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切入点,以深化改革为驱动力,对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服务国家特别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教师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争创国家双一流大学。

(二)基本原则

党揽全局,引领航向。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全面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阶段方位,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大学发展体系,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新的奋进之笔,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育人为本,质量为上。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核心任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升质量和水平融入全校师生的血脉,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始终。

创新引领,改革驱动。有效汇聚创新要素,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办学实力和潜力。以更大魄力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推进路径,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破瓶颈因素,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传递压力,激发活力,形成发展新动能。

重点突破,统筹兼顾。聚焦发展领域和发展重点,精准发力,下好落子先手棋,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集聚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力量干大事、干成事。加强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统筹好学校和学院的关系,学科、人才、平台、资源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促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扬长避短,特色发展。发挥兰州在西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助推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扬长板,强化高原之上建高峰,补短板,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做优服务西部文章。坚持错位竞争发展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以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为着力点,形成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目标导向,绩效为先。紧紧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着眼点,针对形势和问题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注重对接度、支撑度、贡献度,防止同质化竞争。注重实绩与贡献,强化目标监测和绩效考核,完善岗位聘任制、目标责任制,重构资源配置政策,有效传递学校战略意图,激发内部创新创造活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实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教师教育优势更加凸显,服务国家特别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传承西北区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实力接近全国高校百强,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围绕十四五总体目标,着力推进实施以下8项工程45项计划。

  1. 实施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国家一流学科

瞄准一流学科目标,实施传统学科强基础、新兴学科创一流的学科发展战略,以分层分类建设为重点,落实一学科一对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学科水平的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形成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创建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1+3+X学科发展体系。到2025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5-1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2-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20-23个;1-2个学科或学科领域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3-4个学科进入ESI1%1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2-3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10%-20%

1.一流学科先锋打造计划。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及有关实施计划,聚焦学科重点领域,实施学科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重组,高标准组建若干引领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学科群,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力量,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研究任务,按照超前布局和占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资源统筹和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民族教育、简牍学、绿洲科学、化学与功能材料等已有优势学科领域或国家急需的冷门学科和绝学,强化特色、突显优势,使其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提升主干支撑学科的水平,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重点围绕优势学科领域规划建设若干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学科平台。

2.优势学科攀升计划。主要建设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美术学、中国史、心理学、材料科学等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且学科评估进入前50%的一级学科或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倾斜支持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瞄准国内对标学科,加强资源整合和经费投入,强化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强化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科国际化进程,在特色优势方向上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规模优势,有1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3-4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20%3-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拉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快速提升。

3.支撑学科巩固计划。主要建设未进入优势学科攀升计划但对教师教育起支撑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哲学、世界史、生物学、音乐与舞蹈学、体育学等学科,重点支持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学科评估进入前60%的学科。通过开展对标建设,形成具有支撑性、特色性和交叉性的学科方向,基于学科方向确定主攻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学科建设任务,组建稳定的学术团队,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方向,使学科位次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相比前进一至两个档次,积极支持其他学科整体提升对高水平教师教育的学科支撑能力。

4.应用学科提升计划。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解决行业企业重大问题为导向,积极支持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统计学等应用学科,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凝练学科主攻方向,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发掘增长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综合治理、网络空间安全、甘肃文化强省建设等社会发展重点急需领域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

5.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计划。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打破院系与学科壁垒,创新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积极推动学科+,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引领的学科交叉融合共享,促进文理交叉、理工互动,建设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集群效应,加快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培育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引领人才培养方向。面向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加快布局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集成优质学术资源,提高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能力,实现新兴交叉学科的跨越发展。6.学位点建设和培育计划。紧密围绕我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十三五期间博士点学科建设培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科特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软件工程、音乐与舞蹈学、体育学、戏剧与影视学、智能教育等有较好基础的学科中新建成5-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建成1-2个专业博士点。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特色和学科发展规划,分批推进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主动调整、新增若干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与优势鲜明的学位授权点体系。

(二)实施人才集聚发展工程,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加大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长期扎根学校、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25年,全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8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15人左右,整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

7.师德师风强化计划。坚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在教师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人才评选、评奖评优等环节中实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依托学校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加强师德理论研究,探索有效建设模式,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建立完善师德宣传引导、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监督奖惩体制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培训,提高师德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8.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统筹校内外各类人才计划和支持政策,分学科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选用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引才效率,确保师生比达到教育部标准。每年引进80-100名优秀教师,快速补充和提升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每年柔性引进30名海内外高端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员,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每年招聘15名左右专职辅导员、10名左右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每年聘任10名左右专职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团队项目研发,助力团队研究实力;积极聘用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师资总量的25%

9.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加快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落实云亭学者(团队)培育奖励计划,培养造就70名左右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拔尖人才,建设15个左右引领创新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设置资深教授”“资深研究员岗位,聘用在本学科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教授(研究员)。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公开招聘30名左右在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设置云亭青年教授岗位,从青年拔尖人才中择优聘用50名左右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10.青年骨干成才计划。加强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完善青年教师聘用、培养、培训、评价、激励等制度体系,大力开展校内人才项目遴选,持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星资助计划”“青年教授评审计划”“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打破教师固有身份和院系学科界限,打通教师、教辅和管理人员相互转岗通道,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才共享机制。实施学术休假制度,促进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11.考评激励机制优化计划。提高人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教师职称制度,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评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健全校、院、系三级考评制度。实施预聘+长聘岗位聘用制度,逐步推行非达标即走的岗位管理模式,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办法,探索教师早期竞争择优与晚期职业保护的岗位考核办法。实施个人+团队目标考核制度,试点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分离的做法,打破岗位聘用终身制。实施任务+奖励的薪酬激励制度,以工作绩效为导向,探索建立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校院分担制等

多元化薪酬分配模式。统筹推进管理人才队伍、教辅人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各类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完善各类人才队伍的岗位管理、职务聘任、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办法,为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实施育人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围绕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攻坚行动,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27个左右;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以上;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获奖数达到85项以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0%,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2%。

12.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推进计划。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地方文化融入、网络教学资源、学术支撑、教学质量五位一体改革创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6+1实践教学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深入挖掘各门专业教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200门效果明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组建15个影响力强的专业思政教学团队,

强化专业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平台,构建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师生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开展主题鲜明、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挥学校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组织实施一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精品项目,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3.专业内涵建设强化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第七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与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生态环境。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制度。对标国家双万计划,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加快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师范、新经管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45个左右,构建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密切关注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组织有条件的专业参加国家组织的专业认证和行业认证。

14.生源质量提升计划。适应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大力推进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建立和完善招生计划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师范类招生比例和培养质量,加强招生批次提升和招生宣传力度,持续提高本科生源质量。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增加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招生数量,优化博士生生源结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构持续优化。设立研究生新生奖学金,选拔具备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优质生源。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培养质量挂钩的动态调整制度,做好招生计划的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

15.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计划。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层次分明、系统性强、有利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健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深化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小公共课、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军事课改革,组织编写一批高水平教材。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建设20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00门以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以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推进研究生荣誉课程建设,加强基础课程、前沿课程、方法课程、实践课程、精短课程建设,开发网络公开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健全跨学院、跨学科选课机制。推行研究生课程教学检查督导制度,定期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调查和网上评教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按专业分类建设一批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程。

16.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支持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云亭理科基础学科两个省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相关专业探索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深厚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突出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于主文献研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实施基于经典案例研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以项目为驱动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强化实践环节效果,规范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

17.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强化计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导师培训计划、教育实训计划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建设力度,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虚拟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深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大中小学、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联合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建设150个优质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25个校级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校内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对本科生的开放力度,加强载体设计和项目规划,让更多学生通过科研项目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研究生科研奖助力度,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推动专业课实践、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建立实践育人一体化体系,为研究生搭建综合性学习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学院就业主体地位,构建部门协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校园招聘质量和数量,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工作考核力度,形成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与就业结果的良性反馈机制,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18.教师教育特色彰显计划。全力推进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创建工作,高质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挥教师教育集群优势,打造西部教师教育创新与培养培训品牌,构筑西部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建设西部教师教育发展高端智库,引领服务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推进实施学校《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建立师德养成教育新平台,创设现代师范教育教学新课堂,丰富和提升实践教学新内涵,构建协同培养新格局,推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发展,对标卓越教师培养新标准,探索师范专业录取新模式,创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技术师资培养新工坊,拓展教师终身学习新路径。持续强化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训练。落实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系统制定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继续推动实施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和教育博士培养综合改革项目,努力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更多教育家型教师和研究型管理人才。

19.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计划。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对接与优化入口生源质量”“过程管理”“出口培养质量等途径,构建对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实时跟踪监测机制。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多主体、多样化、多次性的开放式评价,建立竞争激励的发展机制。推动教师职业培训常态化和制度化,持续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导师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就业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改革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和评聘机制,实行导师指导水平、教师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师岗位职务聘用晋升和绩效分配挂钩,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单位资源配置挂钩,不断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引导培养单位和教师聚焦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督导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发展诉求,每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积极参加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科研创新提质工程,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和有组织的科研,以完善评价体系为杠杆,以基地平台、项目团队建设为重点,推动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加大力度组织高层次项目、培育高水平团队、产出标志性成果,实现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新增部委级科研平台2-3个,累计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7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分别达到325项和160项以上,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2项。

20.高水平科研平台构筑计划。紧密围绕国家尤其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提高重大科研任务承担能力为重心,加强对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国家--层级的科研平台培育体系,积极参与建设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工作。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等已有平台建设,进一步挖掘校内外资源,培育新的高端科研平台。继续加强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绿洲生态修复与治理、黄河中上游环境治理、兰西城市群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深入推进与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和机构的科研合作,创新共建研究机构的合作发展模式,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人才互换与合作研究。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学现有科研平台的深层次合作,推进与国际机构、企业等广泛合作,打造创新共同体,建设产学研基地。

21.重大项目成果培育计划。聚焦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安全、边疆治理、精准扶贫、民族教育、教育信息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科研创新重大任务,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具有学校自身发展特色的重大项目培育体系,实现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常态化。设立重大重点项目培育专项,建立重大重点项目选题库,每年遴选不少于12个项目,推进校内外优质资源有效整合,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在若干领域大力实施科研攻关,大力提升学校科研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成果生长点,遴选出有重大理论创新潜力和良好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分类分层进行重点培育,在建设期内产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为冲击国家级科研奖励储备力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育力度,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冲击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充实科研中坚和后备力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22.科研支撑保障体系优化计划。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建立规范的保障机制,根据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不同需求,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的配套支持力度。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科研公共平台建设,规范使用流程,完善使用监控,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建成计算中心和大数据采集分析中心,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存储与开发的统一平台,为研究范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拓宽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鼓励和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办好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博雅讲堂等品牌学术活动。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学术不端惩戒机制。

23.科研分类管理强化计划。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学术前沿和学校发展战略布局,确定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支持方向,在建设经费方面给予支持。以国家和地方社会需求为方向和目标,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建立为应用研究获取外部资源提供政策保障和服务的支持机制,并在职称评定、人员考核、绩效分配等方面多元认定各类应用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的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支持和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支撑团队,加强转化服务,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4.科研评价改革深化计划。遵循不同学科领域科研创新规律和特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研创新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扩大科研成果考评范围,认可各种类型的科研产出和科研成果。在突出贡献和鼓励创新的前提下,探索团队评价的考评方式,建立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评价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延长考察周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对高层次、高水平、高显示度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引导科研人员瞄准国家甘肃重大需求,提高解决重大问题的科研能力。统筹考虑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产出,建立从经费支持、研究生招生、业绩奖励等方面向成果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倾斜的激励机制。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五)实施社会服务深化工程,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坚持以服务和贡献开拓发展新空间,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发挥学校的人才、科研、文化等优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到2025年,政产学研用实质性合作单位达到20个,省部级以上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达到50份以上,对外教育培训年收入达到4000万元以上,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新增1500万元以上。

25.社会服务品牌创建计划。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的力量,促进临夏、甘南两州基础教育均衡跨越发展,形成经验模式并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加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引领西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广泛开展顶岗支教和实习支教,推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教育试验区建设,拓展西藏、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的支教与教育合作。加强附属学校统筹工作,支持附属学校加快发展,增强学校和附属学校之间的联动,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整合学校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打造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省内有示范作用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基地,形成一批教育培训品牌项目。

26.决策咨询能力提升计划。以兰州为战略支点,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统筹协调校内外智力资源和平台条件优势,在教育政策、思想文化、社会治理、经济金融、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培育高端智库,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标准制定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引领制度与政策创新。积极培育高端智库研究人才,持续加强实证研究,推动通过跨学科合作解决重大战略问题,着力打造智库品牌。加强智库协同创新,拓展成果报送途径,完善成果发布机制,继续办好《西北师大智库》,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智库成果转化、宣传和服务团队,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加强智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建立符合智库发展的人事制度与评价制度。

27.社会服务平台拓展计划。聚焦甘肃省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强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深度互动与协作,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与创新,以宽领域、深层次、实质性合作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国家级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肃省大数据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分院、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园、西北师范大学白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服务平台,围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和甘肃省行业产业,协同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支持和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支撑团队,加强转化服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双创人才培养能力、承接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28.社会服务机制创新计划。探索在教师岗位类型中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或社会服务岗位,调动教职工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应用类项目和成果评价体系,修订相应的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和岗位评价标准。明确社会服务工作的运行机制,设立社会服务发展基金,引导、扶持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奖励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单位和个人,吸纳社会资金入注社会合作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品质和合作效益。大力扶植和培育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现代服务行业,构建市场化的技术转移运行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29.文化资源开发共享计划。充分发挥学校知识、智力、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开放办学力度,更大程度实现面向社会开放文化资源。制定实施《西北师范大学场馆对外开放实施办法》,在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基础上,规范管理有序推进,加大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力度。建设公共实验测量中心,满足校内资源共享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制定实施《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细则》,继续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公益性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和教育帮扶等活动,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六)实施开放办学拓展工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打造布局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稳定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网络,深入推进以凸显学院主体作用和师生主角作用为核心的外事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关键指标稳步攀升。到2025年,新增3-4个国际科研合作创新基地、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人数达到700人次/年,教师赴国(境)外研修三个月及以上比例达到30%;在校留学生达到900人,长聘外籍教师50人以上。

30.国际交流平台拓展计划。继续构建布局合理、高端引领、内涵丰富、机制稳定的对外交流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联合科研攻关、合作举办学术会议、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方面的校际深度合作,提升校际合作交流与国家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和留学基金委人文交流项目的契合度。持续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华文教育基地等现有实体交流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孔子学院的转隶、转型和新建工作,探索建立平等互鉴、多方参与、以我为主的中外人文交流和资政育人机制,围绕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甘肃产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特色开展具有前瞻性、应用性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项目,不断丰富学校智库建设的国际化维度。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中任职,在国际学术领域提升影响力。

31.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计划。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专项经费投入,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国际化课程和学分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国际化视野及国际文化交流优质公共课,继续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联互授、专题研修和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通过聘任外籍兼职合作导师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为研究生申请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提供渠道。办好化学和环境设计两个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申报第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适时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挥合作办学在促进教学理念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留学西师品牌,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吸引国(境)外优质生源,逐年增加生源国别,继续办好申报面向中亚国家的中华语言文化本科学历班并积极申报硕士生培养项目,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教育合作项目。推出线上移动学习平台,鼓励招收线上教育注册国际学生,不断探索国际中文数字化教育的新模式。

32.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专项经费投入,提升海外博士学位教师和海外研修教师比例。针对师资队伍国际化需求推动校际合作模式转型升级,设计实施东盟名校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和青年管理干部赴国(境)外高水平合作院校研修培训,继续拓展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渠道并扩大人员派出数量。完善外籍专家聘请和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学院和教师的国际学术资源,引聘长、短期海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或合作研究。

33.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计划。发挥好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华文教育基地、孔子学院等平台作用,持续推进汉语推广和中国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扩大中国文化和西北师大的教育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的资政育人功能,建设一支学科门类广泛、学科研究集中、学科梯队合理的学术团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合作贡献度的研究成果。继续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精品化、多元化、届次化的华文教育系列文化活动,形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知华、友华、爱华外国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新形势下孔子学院管理和办学模式改革,完善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中文教材开发和汉语+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34.国际化管理服务效能提升计划。推进国际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外事工作委员会和国际学生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健全学校党委、职能处室、二级学院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高效有序的教育对外开放运行机制,赋予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充分释放其资源渠道优势和对外交流活力。制定出台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办法、外籍专家聘任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推进学生海外交流工作实施意见、学生海外交流资助管理办法、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等,形成较为完备的外事管理制度体系。继续优化因公出访、外专引聘、举办国际会议等事项审批程序,实行外事出访线上审批,为师生参加国际交流提供便利。

(七)实施办学条件保障工程,夯实保障发展支撑条件

围绕增强办学支撑与保障能力,拓宽办学资源筹措渠道,科学规划校园空间和发展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构建部门联动、开放共享的可持续资源保障体系。到2025年,当年财务收入达到20亿元,校舍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三个区域学生住宿、两个区域教学科研、三个区域职工生活的格局。

35.校园功能布局优化计划。按照战略引领、整体协调、结构优化、注重创新、文化延承的原则,制定实施校园建设规划,科学规划各校区的空间规模和主体功能,合理确定学院、学科及科研、管理机构的校区布局,测算教学科研用房、功能性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缺口,编制可行的建设方案和年度基建投资计划,分步适时推进综合实验训练中心与学生公寓、敦煌艺术教育中心、理科楼教学服务综合体、智能学生公寓与创新发展中心、社会心理智能服务中心、国家通用语言智能虚拟学习服务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完成学校发展空间的整体规划与拓展,做好新校区一、二台地和老北山规划和建设工作。创新多校区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多校区联动管理和协调发展。分步实施学生宿舍、教学楼和实验楼改造,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

36.资金保障能力增强计划。适应国家和省上预算拨款制度改革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策划储备一批有效带动发展的重点项目,为获取各级政府的重大专项投入、各种财政补助和各类政策性资源做好充分准备。开拓多元化可持续筹资渠道,通过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途径拓展经费来源,增强学校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依托学校理事会、教育基金会和校友会,完善校院两级社会筹资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学院筹集资金资源的积极性。改革完善校内预算制度,着力做好开源节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统筹安排各类专项资金,减少条块切分和重复投入,集中财力保障学校发展重点,提升学校财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学校会计监督和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严控办学运行成本,确保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行科学规范。

37.资产管理效益提升计划。加强国有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校内公共资源成本核算、有偿使用改革,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使用效益和共享程度。全面推进依法管理资产,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加强高水平专业教学类实验平台和基础教学类实验平台建设,积极申报高层次开放型实验平台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加大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型实验教学中心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公共教学实验资源的统一配置、整体布局。完善学校公共平台共建共享促进机制,整合各类资金、公共用房和仪器设备等资源,形成资源配置蓄水池和调节阀,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升公共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水平和使用绩效。

38.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计划。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和配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支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文献保障与共享中心,助力科学决策和科研创新的情报分析与服务中心,引领文化风尚和经典阅读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创新体验与学习中心,培养研究型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基地。扩大校园网带宽出口,提供校园网快速访问国内外资源的信息通道。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大力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个性化指导、互动教学水平和效果。实施以5G应用为手段、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梳理完善学校人、财、物和教学、科研、管理数据,构建全校共享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与开放,发挥数据信息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撑作用。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构建服务便捷、保障有力、监管到位、师生满意的新时代后勤保障体系。做好在校教职工心理健康与思想困惑疏导帮助工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39.大学精神文化厚植计划。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北师大精神,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积淀和传承西北师大文化。构建高水平大学追求学术、倾心教学、科学管理的制度文化,使其成为师生自觉遵从、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结合校区功能布局优化,建设若干体现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人文景观,建设功能齐全、系统完整的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传播平台和资源建设,完善内外联动的传播渠道,拓展巩固与国内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品牌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构建卓越的师人形象,着力塑造具有浓郁师大风格、引领和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品格。

(八)实施治理结构改革工程,推进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

以落实好《西北师范大学章程》为主线,以理顺和优化行政与学术、学校与学院的权责关系为重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与水平。到2025年,党的领导全面有力,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活力和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构建起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治理体系。

40.党建引领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一流建设,着力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站稳立场、把牢方向。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建立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咨询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决策反馈评估机制。全面推行任务清单制度,围绕学校党政研究确定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要点、阶段性安排以及重要专项工作部署,明确责任领导、质量要求、进度时限,强化过程管控,及时跟踪问效,确保落地落实。

41.党的自身建设加强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工作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召开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为契机,选优配强基层学院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完善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内容和程序,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积极实施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施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打造基层党建工作品牌。以坚持标准、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重视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

42.从严治党治校治教计划。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探索构建以纪检监察为主干、各种监督力量协同运行的监督体系,精准实施政治监督,全面强化权力监督,大力推进制度执行监督。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建立崇尚实干、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强化奖惩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常态化培训机制,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党纪党规落实到学校政策制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大力整治师生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培育良好校风学风。

43.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计划。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校,健全《西北师范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实体化建设,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保障学术权力相对独立行使。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离退休职工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积极拓展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有效途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44.对外新型关系构建计划。组建西北师范大学理事会,完善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会、基金会、理事会制度。发挥校友会服务校友、凝聚校友的作用,加强与校友的经常性联系沟通,为校友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基金会吸纳社会资源、捐资助学作用,改善教学设施,资助优秀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加强与海内外各界的合作。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职能,为学校扩大决策民主、加强社会合作、开拓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45.校院管理改革深化计划。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建立学院权责清单,通过下放管理权限和下移管理重心,落实和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强化学院职责,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细化学院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考核标准和目标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完善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制度建设,推行院务公开,使学院成为牵引学校发展的动力源。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的

指导、督促、检查、协调等工作,研究制定若干领域战略行动计划,督促各部门和各单位高度重视规划各项战略任务的落实。建立学校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各部门、各单位联动协作机制。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各部门和各单位完善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保证与学校规划的有机统一和紧密衔接。

(二)压实责任,狠抓落实

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分管校领导带头研讨和推动落实规划内容,将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并在各部门、各学院和相关单位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贯彻落实。在学校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部门、各学院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责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导向,抓住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凝聚起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广泛宣传,凝心聚力

利用各种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地向全校师生员工宣传学校十四五规划,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规划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办学方略、奋斗目标、战略任务的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有效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和监督,营造人人了解规划、人人献计规划、人人参与规划、人人实施规划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监督,强化评估建立健全规划落实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发布规划落实的评估报告,把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各单位及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加大对目标任务及指标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的综合奖励力度。充分研究十四五期间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及时对十四五规划相关建设内容进行调整,确保规划内容科学合理、有效实施。

《西北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学校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是学校事业接续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面向十四五,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合力奋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抢抓机遇、争先进位、加快发展,全校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校的决心意志,在识变应变求变中书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创建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