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材料 |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 学校获奖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生)类别,甘肃省共获得二等奖12项,其中,独立及主持项目 7 项,参与项目5项。西北师范大学参与项目2项,分别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颉录有教授参与完成的“‘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11,西北师范大学是第2完成单位;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赵军教授参与完成的“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6,西北师范大学是第4完成单位。
二、推广宣传情况
学校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工作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机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优秀获奖成果,激励各教学部门深入学习借鉴,更加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学开展深入的改革探索,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教材和培养基地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广泛开展交流。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获奖成果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宣讲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获奖成果的推广示范效 应。其中,《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成果获奖单位合作举办了10届“全国高校GIS教育教改论坛”,全国95%以上开设GIS专业的高校参与活动,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举办10届“全国高校GIS教师研修班”和6届“全国高校GIS教师讲课比赛”,累计参与教师1500余人,百余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专业及学科负责人;举办9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近5年每年都有近千人的参赛规模;合作建设了137个专业课程思政实验教学案例,合作编撰了“全国高校GIS教学丛书”“GIS一流专业规划教材丛书”等系列教材,并成为GIS专业的核心教学资源。《“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成果,自2012年以来,甘肃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区域内高校联合,建立了以安宁区5所高校为核心,10所省属院校深度参与的“5+10”甘肃地方高校战略联盟。学校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共享优质资源,创新合作机制,以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 资源互享、学分互认、教学互评”为抓手,积极配合构建“五互”融通的本科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新体系。
(二)汇编优秀成果。获奖成果所在单位多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再凝练,将优秀成果编印成册,交流研讨、推广应用并进行浓缩,着重介绍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具体方法,成果的创新点和实践推广应用效果。相关材料已提交甘肃教育厅。
(三)建设数字资源。获奖成果所在单位创新推广形式,组织建设数字资源库,并在有关平台和网站展示,以数字化推动优秀成果惠及更多教学部门和师生。《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成果所在单位构建了内外联动的专业良性发展机制,以校内专业建设为内生动力,校际专业合作为外生动力,互为促进,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发全国GIS高等教育共享平台,打造了全国GIS专业首个具有综合性教育教学服务功能的“全国GIS高等教育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成果所在单位创新形成了聚合特色、放大特色、形成合力的群体效应“放大器”, 配合开创了甘肃地方高校融通互促、特色发展、协同育人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新局面,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双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将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等优质和特色课程资源全部纳入校际互选课程范围,助力实现课程互选。学校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遴选一批教学技能好、水平高、认可度高的教师,进行校际互聘,开展教育教学。学校将优质特色实践基地、场馆、开放性信息库和数据库等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全部纳入校际共享范围,助力实现资源互享。
(四)加强成果宣传。获奖成果所在单位协调相关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短视频、融媒体等形式,展现获奖成果建设培育过程和实践应用效果,挖掘成果完成人特别是一线教师教书育人、推动教学改革的先进事迹。《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在人民网、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第一完成人汤国安教授在全国多种场合做百余场报告,宣传和推广教改成果及经验,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汤国安还成为Erastmas+ S4S国际GIS课程合作组织核心成员。《“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成果在国内会议和全省教育系统上作为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多次进行经验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联盟活动进行了报道,深受好评。
(五)开展深化研究。获奖成果依托有关单位和学术期刊,通过专家笔谈、开设专栏等形式,加强本科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以教学联盟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品牌活动为抓手,以教学协作机制为保障,在全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GIS专业教学共同体,探索了“组织体系多层次架构、教学活动多主体联动、教育教改多形态实施、内涵建设多节点推进”的共同体专业教学合作新模式。《“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奖成果经过十年建设及实践,学校从特色专业、高质量课程、高水平教学团队、高标准教学基地、虚拟教研室和专题数据库于一体的甘肃地方高校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特色教学活动,参与师生人数不断增加。极大提升了优质资源利用效率、互补效益和创新升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发展需求。学生获奖励数量提升,教师取得成果数量提升。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整体推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六)组织全面推广。获奖成果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系统性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全面推广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示范辐射作用。《共建共享 共生共赢: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成果以培养一流GIS专业人才、提升全国GIS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为目标,突破了单个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局限,运用“专业教学共同体”的全新教育理念,联合全国194所高校构建了GIS专业教学共同体,有效推进了专业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协同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形成了“标杆引领发展、难点协同攻关、资源共建共享、专业共生共赢”的崭新发展格局。《“五互”融通 十年磨砺:甘肃地方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奖成果针对甘肃地方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限,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积极配合整合特色优质资源,加强协同育人,提升甘肃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获奖成果在全省教育系统和国内多次会议上作为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甘肃教育网、中国甘肃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联盟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助力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由最初安宁区五所高校组建,逐步吸引了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洮农业学校和甘肃省委党校等省内诸多院校参与。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学校将认真总结、提炼获奖成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并积极配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推广工作,引导各学院深入学习借鉴,展现获奖成果建设培育过程和实践应用效果,挖掘成果完成人特别是一线教师教书育人、推动教学改革的先进事迹,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激励教师潜心教学,营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