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 | 法学院2023年新文科建设情况总结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以此为指引,结合《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的具体要求,持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和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德法兼修、忠诚于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跨学科、应用型、国际化”的法律复合型人才。现就法学院2023年新文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年新文科建设特色工作
(一)聚焦学思践悟做实,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产出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
学院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基础理论研究和立足甘肃本省实际的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与同处安宁区的兄弟高校在协同研究机制上重点着力,发展深化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新型学术共同体,协同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出版、教材编写、实践应用、学术交流、国际传播等工作,对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形式、探索重大专项协同攻关模式、培养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实际需求,积极创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建设与涉外法治建设双重良性循环互动。面向“一带一路”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和涉外法律服务、涉外法律语言服务等领域,充分发挥甘肃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办学”为原则,打破高校与涉外法治实务部门壁垒、高校内部学科建设壁垒,结合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科优势与目标定位,打造甘肃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三)以“简牍法学”“教育法学”为主要抓手,优化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新机制和法学学科体系
结合甘肃省作为简牍发掘、保存和研究大省的特色文化优势以及教育学学科作为西北师范大学优势学科、着重发展的现实,法学院以“简牍法学”“教育法学”为主要抓手,积极融入西北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简牍法学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23)
依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建的“甘肃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研究中心”、 与甘肃省侨联共建的“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两个省级研究平台,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探索构建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立法学(地方立法研究、区域立法研究及基层立法法治实践)和涉外法学(“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一带一路”商事争端解决方向、跨境贸易投资风险防控方向、涉外法治文明交流融合方向及西北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方向)的学科建设。
首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理论与实务论坛(2023)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
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关键在人。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学历学位及学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进一步降低生师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队伍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学院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制定了培养计划,促进老中青教师共同学习成长,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先后制定《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法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实施方案》《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赛规则》等,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尽快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教学研讨会
同时,为引导学院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教学创新,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促进我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重点工作,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校级教学创新大赛。
学术沙龙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建设虚拟仿真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利用学院教学实验平台,建立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辅学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与法院合作建设接入法学院的庭审实时直播系统;强化建设“政府法律实务”和“法律谈判与人际沟通”等法律实训课程。
甘肃省省级一流课程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以修订实施的《西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明确培养目标,细化课程矩阵中的相应毕业要求,强化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掌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着眼于毕业生的中长期职业发展,切实发现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通过及时反馈指导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新文科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创新情况
(一)推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在学院已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与此同时,汲取法治实践丰厚滋养,充分认识实践是理论之源。全面加强与公检法、仲裁等实务部门合作,聘请实务导师,共享学术、案例资源库,搭建协同创新教育平台,加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构建和完善现代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发挥法治实务部门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等法治实务部门建立“联合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基地”“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多个专业性强、适应性好、稳定性高的联合培养基地,开设、锻造和储备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课程。
(二)引进法治实务部门数字化课程资源
学院积极引进法治实务部门数字化法治资源,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法院的庭审信息化资源实现了互联互通,并利用“智慧树”“雨课堂”“北大法宝”等各类线上平台,建立数字资源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更新机制,推进“互联网+法学教育”新模式。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学院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至16%以上,实践教学学分提升至39.5学分(总155.5学分)。支持学生参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挑战杯”竞赛、“互联网+”竞赛、专业技能训练、学术科技活动、学科专业竞赛等活动,建设保证全部学生深度参与业务流程的专业实习基地。
(四)强化新文科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夯实法学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综合素养和顺应职业多元化要求的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通过“涉外+法律”“纪检监察+法律”和“基层治理+法律”进一步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三、新文科校企协同育人及实践平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学院近年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智库建设,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院优化院内师资结构,打造了“法治引领推动甘肃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高效新型智库、“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等多个研究平台,助力法治甘肃、平安甘肃建设。
立法智库作用突出
依托“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评价中心”“法治引领推动甘肃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立法智库,在事关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技成果转化、黄河上游生态保护、辐射污染防治、节约能源等重点立法领域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
立法智库声誉良好
目前,本学科共有8人担任省、市(州)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受委托起草完成了3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受聘参加了近百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论证,50多项立法建议、立法咨询报告被省、市(州)立法机关采纳,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省司法厅和各市(州)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立法研究和学术交流活跃
注重高水平立法科研团队建设,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立法研究成果;通过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论坛”(每届论坛有150人左右参加),推动立法学术成果交流与转化应用,在全国立法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五届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论坛(2023)
立法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创新立法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律硕士专业开设“地方立法实务”研究方向,已为国家输送了一批立法专门人才。
四、新文科建设成果示范推广情况
学院密切联系,跑步衔接,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国别区域研究院等新型智库优势。持续做好《中亚国家法律文本翻译丛书》译介工作,在《吉尔吉斯斯坦常用法律》中文版翻译出版的基础上,陆续翻译出版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文本,着力推动和加强法治互信与政治互信、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经贸合作与法治合作、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法律实务合作与法学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法治合作之路。
中亚国家法官代表团来我院访问交流
围绕“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凝练“一带一路”商事争端解决、跨境贸易投资风险防控、涉外法治文明交流融合及西北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四个研究方向,开设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涉外法治专业课程,适配一定比例的国际商事法专题、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国际商事法庭等专题讨论课,以及法律谈判与人际沟通、法律英语等通识必修课。确定涉外法治人才特色化培养方案,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示范区,培育和造就具有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五、未来规划及人才培养预期成效
(一)积极推动交叉融合,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法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法学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深度整合法学专业现有资源及校内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相关专业资源,充分调研国内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法学专业(或数据法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一批跨学科课程,如:法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法律应用、人工智能法学概论、人工智能伦理概论、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等。在此基础上,拟定人工智能法学专业建设方案及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并以云亭班的形式招收本科学生,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
(二)整合资源,进一步挖掘简牍中的法律思想,培养特色方向人才
充分利用我校简牍学学科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特色优势,学院将组织简牍法学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专项研究,挖掘简牍中的法律思想,升级改造中国法律史专业,以研究生培养为主阵地,打造甘肃特色冷门绝学专业,充实和丰富简牍学学科内涵体系,助力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更上层楼。
(三)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法学专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育理念在法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持续引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庭审等法治实务资源,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继续做好“非法证据排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