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 | 教育科学学院新文科专业建设行动工作总结报告
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新挑战新机遇要求文科战线必须奋发有为。教育科学学院基金回应《新文科建设宣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师范生培养使命,在教育学一流学科支撑下,在一代代教育学人“扎根西部、服务教育”的精神传承中,教育科学学院在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小学教育四个专业启动了新文科专业建设行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专业发展介绍
教育科学学院现有4个本专业,分别为教育学(新文科拔尖创新基地培养模式)、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小学教育(乡村教师专项计划),共有本科生680 人。
教育学专业开设时间为1941年,本专业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宽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学术能 力,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基础教育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并能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管理、教育行政、教育新闻、教育出版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新文科基地班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发展导向,探索国内一流、西部特色、西师风格的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新文科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 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胸怀,追求学术理想、勇攀科学高峰,促进人类文化进步的新文科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1950年开设,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立足甘肃,服务西北,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主动适应西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特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保教理念科学、保教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开阔,能切实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具备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综合素养;勇于创新和实践、善于沟通和合作、敏于反思与研究,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特殊教育专业2011年开设,本专业 “立足甘肃、服务甘肃、兼顾西北、面向全国”,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相关机构的教育实务工作者,能从事特殊儿童教育、训练、康复服务及相关研究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2021年开设,本专业培养具有明确的教师职业意愿和良好的师德修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自觉的终生学习意识、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两门以上小学学科教学及小学教育管理等工作、教育视野宽广、专业知识系统扎实、“一专多能”的高素质骨干教师。
二、新文科建设行动经验
(一)新文科协同育人创新行动
教育科学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育科学学院虽然有教育学一流学科和教师教育学做支撑,但是四类专业对艺术学、文学、数学、体育学、语言学甚至康复医学的支撑要求较高,这时候,探索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尤为重要。本学期,教育科学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跨学院、跨学校授课,主动与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协商,开展跨学院授课;主动与甘肃政法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互评兼职教师,开展跨学校授课;主动与甘肃省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协同育人。
(二)新文科专业内涵发展行动
教育科学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科专业结构布局,打造文科“金专”,筑牢建强新文科“四梁八柱”。 在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和学院党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主动开展相关利益方调研,试图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组建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书记亲自挂帅,带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团队分赴省内外开展各相关利益方调研,凝练了各专业切实科学、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调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走访学生,深入一线课堂进行听课,形成了对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认识;积极带领各专业负责开展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的调查研究,组织团队按照“逆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则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合理性内外部评价值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不断审定、评价、改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了校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各专业依据调研结果和上届毕业要求达成度,分解培养目标,充分征求专家、一线教师、毕业生的意见制订明确的2023年版毕业要求。各专业通过多次协商和互动,制订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明确了高、中、低三种支撑关系。全体专任教师依据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严格按照学校文件修各门课程大纲,进一步明确了每一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了没有”。
(三)新文科“金课”建设引领行动
教育科学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教育学最新理论成果、教师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师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新文科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以及新文科实践教育体系。
2023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SPSS与教育统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门课程入选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文科课堂。 组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师研讨、案例库编写、集体备课、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2023年,学院党委共支持4项思政课程示范课程通过验收,获批3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如表1所示: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备注 |
1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教育心理学 | 刘海健 | 苏丽蓉、杨中枢、党宝宝、夏丽蓉、梁进龙 | 校级 |
2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教育政策学 | 王稳东 | 黎进萍,张晋,徐其红 | 校级 |
3 | 思政建设研究项目 | 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设计与分析 | 邢芸 | 孙宏发、王太军、党宝宝 | 校级 |
(四)新文科理论研究与教改行动
学院发挥教育学理论研究优势,成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由李瑾瑜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开展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李瑾瑜教授带领团队,尊重教育类学科建设的特性和师范生人才成长规律,围绕新文科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为完善发展文科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贡献甘肃智慧,提供甘肃方案。支持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教改对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形成新文科建设优秀教学成果。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1 |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 | 特殊教育专业 | 杨中枢 |
2 | 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 新文科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张国艳 |
3 | 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 西部高校教育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 樊改霞 |
4 |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特教专业师范生循证教育能力与双创能力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 马书采 |
5 | 国家一流课程 | 《教育学原理》 | 刘旭东 |
6 | 一流课程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党宝宝 |
7 | 一流课程 | 教育统计与spss | 高承海 |
8 | 一流课程 | 农村教育专题 | 周晔 |
9 |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指向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 高建波 |
10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 指向数字素养提升的立体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 | 张鹏飞 |
先后成立西部教育学概论虚拟教研室等7个基层教学组织(见下表),这些基层教学组织由学院骨干教师领衔,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教育学 | 040101 | 西部高校教育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 学院/系教研室(中心) | 2022年 | 樊改霞 |
教育学 | 040101 |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学团队 | 教学团队 | 2023年 | 杨鑫 |
教育学 | 040101 | 《教育学概论》教学团队 | 教学团队 | 2023年 | 李虎林 |
教育学 | 040101 | 《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 | 教学团队 | 2023年 | 刘海建 |
教育学 | 040101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团队 | 教研团队 | 2023年 | 党宝宝 |
教育学 | 040101 | 《中外教育简史》教学团队 | 教研团队 | 2023年 | 刘丽平 |
教育学 | 040101 | 师范类专业实践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中心 | 教研室 | 高建波 |
(五)新文科名师大讲堂拓展行动
教育科学学院历年来名师辈出,优秀校友蜚声海内外。2023年,教育科学学院创办“秉德讲堂”(见下表),邀请海内外名师大家和优秀校友反哺母校,本科生在秉德讲堂受到了学术洗礼。教育科学学院在每个专业开设“专业导引课”(见下表),基于各专业不同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同特点,将专业导引课教学内容系统化、结构化,形成3年贯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校内外师资资源,将一线教师、优秀校友和本专业教师纳入专业导引课课程团队,利用学校津贴分配的制度空间,将专业导引课课时纳入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量范畴,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六)新文科实践教学深化行动
教育科学学院深刻认识到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关键载体,2023年从如下方面着力:第一,进一步认定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围绕本科生职业能力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新建各专业“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8个,重新签订实习协议23个,外聘本科生实践教学“双导师”31名。第二,积极筹建校内本科教学实验实训室,在学院办公室配合下,重新修建了儿童游戏室、保育实训室、保教综合实训室、音乐教室,采购了线上一线幼儿园教学案例资源,满足了教学需求。
经过一年的努力,教育科学学院形成3年贯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校内外师资资源,将一线教师、优秀校友和本专业教师纳入专业导引课课程团队,利用学校津贴分配的制度空间,将专业导引课课时纳入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量范畴,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尝试在学前教育专业第2学前至第6学前每学期开展为期9周36个学时的教育见习,将教育见习工作量纳入本科教学课堂教学工作量,进一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见习的课程化、实效化。
特殊教育专业自觉挖掘省内外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资源,代理学生开展多次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活动,将学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培智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教学中,尝试“过程作业-成果展示-课程反思”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有效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学前教育专业成功举办“师范生实践作品展示”“专业技能展示活动”。
(七)新文科师资队伍提升行动
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支点,在学院范围内支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制订《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设立院级课程建设支持计划,充分利用院校两级教学督导力量,挖掘青年教师课程与教学改革能力。
组织教育学科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修活动,15教师参加了为期12天的教学科研能力培训。
在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完成的基础上,学院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与导师“共开一门课”,完成本门课程不少36学时/学年的听课记录,其中导师所授课程不少于18课时。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参加相应课程小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参与导师主持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等工作。在导师指导下,提交1门课程完整课程大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表和教学课件。参加学院新入职青年教师培养考核。考核时间一般为春季学期第17周,由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实施。考核从工作总结、导师评价、公开试讲、学生评教四个方面对新入职青年教师进行评价,考核等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学院为其重新配备导师,进入下一年度培养流程,直至考核合格。考核未通过,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学科研岗或教学岗职称。
三、新文科建设行动未来规划
1. 持续推进教育学新文科拔尖创新基地培养模式升级迭代,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储备英才。
2. 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将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理性取向”转向“反思实践取向”和“研究性取向”,培养独居西北师范大学特色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3. 推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将语文课程与教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康复医学、心理干预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
4. 持续探索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政府、企业合作育人的协同模式。
5. 寻找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结合点,制定课程改进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