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 李晓英:助力抗疫线上教学 教书育人不停滞
在疫情当前的情况下,线上教学成为了“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直播,还是慕课,线上教学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思路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必要结合课程特点、现有资源和受众群体综合考虑。就我个人来说,本学期承担历史文化学院18级民族班的《中国现代史》54人的必修课,虽然从1919-1949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进程,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是民族班学生层次差别较大,个别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选择直播课和课下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应该是现阶段教学最好的选择。
相较于录播(开课前自己也做了尝试),直播对设备硬件及教师的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它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毋庸置疑,直播课学生的参与感更强,更容易有课堂教学的代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直播过程中,随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要注意细节的处理。综合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学生交流。以我目前用的雨课堂为例,上课时间,打开弹幕进行课堂提问、答疑活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学生发弹幕回答问题或提问比课堂教学踊跃,交流欲望更强,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我所教的这个民族班的学生都很活跃,会感觉到他们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保持着极高的积极性,有时甚至和课堂无关的问题也在课堂上随感而发,比如他们会问学历史有什么用,网上上课实在无聊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就要求我们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早在学校通知线上教学之前,我就联系了教务秘书,通过班长建立了微信群,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线上教学与学情的吻合。我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用手机听课,鉴于手机听课设备小,储存容量有限的客观现实,我在修订课件的时候,就要更进一步地精选素材,精炼环节,尽最大可能减少课件上的文字,直奔主题,让学生容易一目了然地了解我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控制学习进度,不贪快、多,尽可能地减慢语速,避免知识点的遗漏。考虑到学生独自面对屏幕的可能时不时的“出戏感”,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机会,用一些有趣的例证吸引学生,比如针对我上面提到他们问“学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我不仅解释了历史学的作用在于“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历史中寻找答案”,而且以目前的疫情为例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我们正在学习的这三十年的历史时期,是否有过大面积的传染性疾病,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史籍就大量记载在西北地区蔓延的虎病,政府如何应对,对我们今天是否有借鉴作用,”以此增强学生线上听课的“入戏感”。
线上教学作为较新的教学手段,即便是我们线上教学比线下教学做了更充足的准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平台上课前10分钟左右流量紧张,容易卡堵的情况,我一般会提前半小时以上打开直播平台,提前抢线,同时预先测试企业微信平台作为备选,但是有时仍然会有突发情况的发生,比如上周五课上到一半,学生突然看不到PPT了,再换平台又得耽误几分钟,我询问同学们课后是否可以再看课件库,课间休息时再做调正,征得学生同意和取可后,继续上课。与此同时,因为线上教学不能面对面地进行互动,这也要求我们得注重课前课后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而了解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借交流的机会,启迪他们的心灵,得益于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我通过分享自己读书的经验,鼓励学生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兴趣。历史学家留达克的曾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一块课燃烧的东西,有待于教师去点燃。”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应该在教授具体“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把“育人”的紧密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