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新文科 | 文学院2023年新文科建设工作总结

   作为传统文科和基础学科,学院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以及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具体部署,以“四新”建设为抓手,不断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现将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文科建设成效

(一)协同育人新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世纪中文·六有人才”培养工程学院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云亭班”“本硕一体化”和辅修专业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世纪中文·六有人才”培养工程,把“胸中有志、腹中有墨、心中有爱、眼中有物、肩头有责、手中有艺”的“六有”素质落实落细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2.依托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优化师范生培养指导体系学院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成立“世纪中文”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工作室,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使其成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教研共同体,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教学共同体。“世纪中文”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工作室系列讲座开讲,邀请中学语文教学名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做了十余场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1234”工作思路,拓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学院坚守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学院学科平台和土壤,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外,聚焦“五育并举”,在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中实现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探索建立“1234”学生工作思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稳步开展。

4.云亭班“云亭班”是文学院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实施高水平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平台,为师范类专业,入学一年后选拔组班,标准学制四年。“云亭班”采取小班授课制,本着“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能力训练”的原则,坚持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发掘和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潜力和扎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研究能力的卓越中教师资。

5.本硕一体化培养。持续开展“本硕一体生”实践工作。加强实习、研习及学术训练,举办文学院“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暑期训练营活动,组织研究生赴实践基地游学,拓展学生视野组织文学院本硕一体生赴兰州二中雁滩分校观摩甘肃省群文阅读教学比赛。组织本硕一体生前往北师大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交流活动。202312月,文学院组织“本硕一体生”赴酒泉玉门油田二中、酒泉中学参加游学活动,多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有助于提升文学院“本硕一体生”的教学水平,在2023年第十二届“华文”高校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中,文学院参赛的三名本硕一体生均获奖。


(二)通识教育新模式

1.学院根据学校新文科建设的整体部署,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一流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主要为全校学生开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目前已经开设9门课程。

2.落实学校“期本科教改工程”和“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强化教师主体责任,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延伸课堂教学五环节,推进“四类课堂”协同发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效果。

(三)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发展

1.专业改造发展行动。依据专业特性和社会需求新特征,自2020年起恢复秘书学专业独立招生,实施小班教学和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在各类组织机构从事文秘业务的高级秘书,在各类学校从事秘书学专业教学的卓越为专业培养目标

2.专业内涵发展行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改造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宽、专、新“三结合”,知识、理论、能力“三并重”的知识能力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专业平台新设电子政务、电子文件学等必修和选修新课程,进一步更新知识能力体系。

3.实践教学深化行动。充实实践教学内涵,新设秘书实务、秘书技能实训等实践性新课程,适度增加实践性课程教学时数,强化专业能力教育培训。建立秘书业务实习和秘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延长专业实习时间,通过“1学期职岗见习+8周专业实习”,有效保障和切实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4.师资队伍提升行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党政、企事业等单位办公室主任、职业技术院校秘书学专业教师等担任学生实习导师和专题讲座课程教师,以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方式,为专业教学与实践提供综合性师资保障。

(四)学科交叉融合

1.启动和实施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整合学校优质师资、课程资源,遵循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的要求,与相关学院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和实践,推动多学科的融合、拓展,积极探索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文科领军人才。

2.落实学校公共课创新改革实施方案,为相关学院开设专业课程打破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局限,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为相关专业开设专业课程,近几年,持续为外语学院学生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为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

  (五)金课建设

1.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信息化培训,依托智慧树、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和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自主开发和建设一流金课,逐步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还推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华原典导读课程,国学导读课程,以及发挥专业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2023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诗经》《楚辞》导读)。

2.中华元典导读课程建设课程是针对全校大学生的一门大学科综合性课程。课程通过中华元典系列专题讲座导读,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接受涵咏国学经典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熔铸君子品格,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3.打造国学导读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彰显国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了统一冠名为“导读”的国学导读课程方阵。通过国学导读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接受涵咏国学经典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熔铸君子品格,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内涵和元素,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2023年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中华诗教传承与普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5.开展“名师讲堂”系列活动。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学术共同体,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莅临学院作报告,或在线作报告,形成了具有学术影响的“世纪中文讲堂”品牌。“世纪中文讲堂”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截至目前,共举办百场学术报告和讲座。

(六)理论研究与教改

学院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教学科研双向互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争取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取得突破。学院以期教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应当下大学生学习、接受特征的教学改革,2023申请省级高校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项目3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模式中文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教研中心中华诗教传承与普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七)师资队伍建设

1.创新人才选聘机制,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学院开放多元,引进选留紧缺人才;借船出海,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专家反哺,续聘退休专家;专兼结合,外请技能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名师领航、学位攻读、研修访学、项目支撑”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工程,有效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研能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岗位聘任工作为抓手,健全教师考评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拓展和改善教师发展空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院积极利用甘肃省、学校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柔性引进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徐志啸教授为兼职教授,目前学院50岁以下在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率100%

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院依据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和“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在教学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完善梯队建设,补充教研力量,注重传承,使各个学科都有青年骨干,形成老中青“传帮带”,无断层的师资结构。学院出台制度,推动青年教师学术休假政策,要求青年教师每三年必须出外进修,以拓宽眼界、掌握学术动态。

(八)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坚持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实习、见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等模块,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UGS”模式,持续推进新疆支教、精准扶贫顶岗实习,加强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逐步构建导师导学为主,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术活动等相互配合的学术训练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学资源,适度增加学业挑战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深化学业指导,推动学生学习革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回归常识,阅读元典,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九)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性考核,明确考核目标,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过程性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

1.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学院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积极探索并建立“评教-跟踪-退出-培训-准入-跟踪”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闭环体系。

2.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生信息反馈、质量督导、评教和整改落实机制、第三方专业机构评教评学机制、教学质量报告和分析报告发布制度,形成校院系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院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评教指标体系,优化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本科教学督导评估体系学院教学督导小组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督导模式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及相关事宜开展规范性的督导和评价评估,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实。

(十)新文科建设成果示范推广情况

对兄弟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甘肃省教育厅成立大学语文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聘任马世年为主任,许琰为秘书长,带动全省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校际交流,发挥专业在甘肃省安宁五校联盟中的作用,在学术交流、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2023年,本专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全校首个接受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本科专业,为全校其他师范类认证工作提供认证思路;在本成果实践中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蓝本,为兰州交大、河西学院、天水师院、陇南师专等省内高校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与陇南师专文学与传媒学院签署合作建设框架协议,对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对口支援。

二、新文科建设计划

1.学院当前本科教学工作的主线是基于一流本科专业与师范专业认证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因此,学院将依托甘肃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内涵建设”,针对师范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原则,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加快推动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本科教学体系,继续完成师范专业三级认证

2.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价值教育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全力打造金课,发挥金课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志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3.切实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专业学习的“双导师”制度。持续开展“师说新语”系列讲座、名师面对面、“世纪中文讲堂”之学术报告等特色活动,做实“中学教学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将大学专业教育和中学基础教学有效对接,加大中学名师和杰出校友对学院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反哺力度,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4.丰富实践教学“新内涵”,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强化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强化微格教学,以联合编队、实习支教、国培计划等教育实习模式为抓手,以师范类毕业生教学大赛为平台,全面落实“双导师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实习、见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等模块,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UGS”模式,持续推进新疆支教、精准扶贫顶岗实习,加强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微”宿舍文化月活动常态化,营造“时时可练习、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提高”的宿舍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

5.加强合作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依托“世纪中文讲堂”“世纪中文·师说新语”特色品牌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采取集中授课、系列讲座等方式,让本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机会得到一流专家学者的熏陶、启发和引导,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科研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