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站!

新文科 | 历史文化学院新文科建设工作总结


作为传统文科和基础学科,学院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以及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具体部署,以“四新”建设为抓手,不断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现将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文科协同育人创新行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丝绸之路文明拔尖学生培养工程学院全面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推进改革、汇聚大师、整合资源,构建丝绸之路文明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强化使命驱动,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科学选才鉴才,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深化国际合作,构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专门通道,促进丝绸之路文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田澍副校长给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新生上专业导引课

(二)实施“理想信念润心计划”依托教授思政课堂,优化师范生培养指导体系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将历史学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的新机制。院着力打造让同学们“听得进坐的住,有思考,见实效”的思政教育+专业提升的交互平台,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举办了“理想信念润心计划”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思政课堂”十余场先后邀请学院秦丙坤教授(题目:《以思政火炬,照亮育人征程》)、学院刘再聪教授(题目:《追求及使命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学院张继刚教授(题目:《传统文献中的课程思政》)、学院尚季芳教授(题目:《从校史和院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受众学生达1000余人次,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青马工程培训班学生骨干成员占比达到90%这些活动为扎实做好想信念润心计划强化引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全方位多维度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学生工作新生态,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理想信念润心计划·教授思政课堂系列活动

(三)实施学生社区领育计划,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依托学校学生社区领育计划,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打造覆盖多群体、高标准培养、全方位育人的旗帜工程、铸魂工程、品牌工程,开展学生公寓课堂系列活动,邀请学生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牛定炜(题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暨南大学王庆昱老师(题目:《研究生招生考试备考》)、教务处副处长王刚老师(题目:《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党委保卫部副部长石晓东老师(题目:《预防为主,安全至上》)等专题讲座四场,受众学生达600余人次,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青马工程培训班学生骨干成员占比达到90%



学生社区引领计划·公寓小课堂系列活动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在“新文科”理念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不断助推拔尖人才培养。学院与希腊雅典大学在古典学和丝绸之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2023321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的21位同学抵达雅典,完成为期半年的访学。通过访学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课堂上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给予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令大家认识到了比较研究对于世界文明交流的意义;每周末在课堂学习之外的实地考察,令同学们收获颇丰,那些冷门而生涩的历史文献,因实物呈现变得熠熠生辉。留学期间,语言障碍是最大的问题,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学们逐渐掌握了大量的英语专业词汇,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最终不但通过了专业考试,而且还尝试撰写了英文论文,切实提升了同学们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雅典访学

二、新文科专业内涵发展行动

2011年,成立简牍学研究所。2021年西北师范大学将简牍学科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和发展学科。同年5月,成立简牍研究院。此后,学校成立简牍学交叉学科中心,学科建设打破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边界,践行“新文科”和“产学研一体化”理念,积极推进校内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与考古文博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坚持文理结合、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方针。 学科以西北简牍整理、考释、数据库建设和丝绸之路文明研究为切入点,通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以中国史一级学科下的出土文献学、秦汉魏晋史、西北边疆史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考古学一级学科下的汉唐考古、文物学为基础,汇聚法学(中国法制史)、艺术学(书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形成了以简牍研究为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完备的简牍学学术团队。

四、新文科金课建设引领行动

(一)加强重点学科教材建设。历史文化学院李并成教授主编的《敦煌学教程(修订版)》、李迎春教授主编的《简牍学概论》获批为重点项目。两部教材均为甘肃省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重点支持学科建设项目。加强教材审核工作。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系所主任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开展教材审核工作。根据《关于印发<西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集中探讨我院的教材管理和建设等工作布局及思路,明确教材建设要求和方向。坚持质量标准,严格审核把关。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强调重点审核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以及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全面更新“马工程”教材。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核实和更新全院使用的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凡出版有“马工程”教材的课程,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

(二)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学院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2023年经学院推荐、学校组织评审,拟推荐李迎春老师负责的《简牍学概论》和马军霞老师负责的《甘肃地区周代墓葬发掘整理模拟训练》两门课程被学校拟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马玉凤老师主持的“课程思政视野下《丝绸之路文明》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23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秦丙坤老师主讲的《敦煌学概论》在西北师范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刘晖老师主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获2023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拟立项建设课程。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院以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为依托,在全院范围内各门课程中推进关于“历史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积极推进 “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同时,积极推动甘肃省和西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侯培和老师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称号;学院被评为“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校级选拔赛优秀组织单位。

李并成教授作了“敦煌学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创获的主题报告

五、新文科理论研究与教改行动

学院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教学科研双向互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争取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取得突破。学院以期教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应当下大学生学习、接受特征的教学改革2023年“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教学团队”入选第三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敦煌文化》获得“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在线示范课程”、《敦煌学》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级在线平台慕课;学院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1项成果获得省教育厅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六、新文科名师大讲堂拓展行动

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学术共同体,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莅临学院作报告,或在线作报告,形成了具有学术影响的“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论坛”品牌。2023年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做题为《从“隔绝羌胡”到“通货羌胡”:汉代丝绸之路河西段的民族关系》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作了题为《中国边疆学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做题为《从以官相属到以职相从——百官志体例与汉唐行政体制变迁续论》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研究员李大龙做题为《整体史观与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学术报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天宏教授来做题为《“不断革命”的肇端:从<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修改开始》的学术报告、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黄达远教授做题为《化“鞑靼”为中亚:一个概念史研究》的学术报告等。

七、新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夯实行动

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行业实际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践基发建设经费投入,加强馆校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完善校内外联合培养体系,多渠道为师范生从师职业能力和拔尖人才创新能力训练提供优质资源。进行教育实习,通过赴阿克苏支教实习、学校混合编队实习等,提高学生从师技能。目前,学院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合作进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武山县教育局、鄂托克前旗教育局、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兰州海亮教育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吐鲁番市文物局、山丹县委宣传部、山丹县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兰州南特数码科技集团、扶风县博物馆、东乡中学、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小学等单位开展了近20多次访企拓岗行动。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学校“访企拓岗促就业” 专项行动通知要求,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历史文化学院与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各级学校对接,于20231118-21日赴新疆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学院院长刘再聪、党委副书记王玉丰、教师代表慕占雄、专职辅导员付蓉一行人赴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小学、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阿克苏市第三高级中学开展调研和“访企拓岗”毕业生推介工作。通过开展4所中小学的调研和“访企拓岗”毕业生推介工作,让学院更好的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发展变化,了解到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学院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等四所学校调研并开展“访企拓岗”

八、新文科实践教学深化行动

学院坚持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实习、见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等模块,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新疆支教、精准扶贫顶岗实习,加强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举行2021级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130多位同学展示了教学设计、PPT制作,讲课等教学技能。此次比赛是历史文化学院落实西北师范大学七期教改精神,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举措。2023415日至17日,由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暨历史教材研究高端论坛在榕城福州举行。我院两位选手分别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两课进行设计和现场展示,经过激烈的角逐,王学思同学荣获一等奖,张仲涛同学荣获三等奖,张荣、郑峰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237“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校级选拔赛中,历史文化学院参赛的三位同学表现都非常出色,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郑宇豪、王学思两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张仲涛同学获得二等奖。张荣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历史文化学院获评优秀组织奖。

第三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暨历史教材研究高端论坛

(二)坚持向西向下,派学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2023年春季学期,组织2020级师范本科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甘肃临夏州实习支教,参加教育实习。李顺庆老师荣获“最美援疆教师”称号

李顺庆老师荣获“最美援疆教师”称号

(三)走向田野,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西安考古实习。20231120日,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104人,在学院党委书记书记康智杰、副书记王玉丰、副院长张连银、系主任侯培和、专业指导教师马军霞、班主任、辅导员的带领下赴西安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结合《考古学概论》课程开展,严格按照课程相关要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并形成“教学方式多元化、记录方式规范化、科学研究专题化、服务社会系列化”的教学特色。

2020级本科生先考古实习

(四)写好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大文章”,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效果。以课程为平台,注重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暑期社会实践

2023年学院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共组织了七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跟进个人分散实践11个。其中,学院结合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组织了三支简牍学团队,分别以悬泉汉简、居延汉简、甘肃简牍博物馆为中心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为学院简牍学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七支团队包括: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活”的价值――居延遗址开发成就考察团、“红色足迹再出发”实践团、红色传声筒实践团、石羊河水系美丽河湖建设实践团、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简牍遗址调查实践团、“乡村产业发展”实践团、寻域外来风――甘肃省域外文物调查团队。七支团队共89名实践队员在9名老师的带队指导下,完成了共25天的实践活动,实践地域覆盖甘肃省610余县。通过项目指导、行程安排研讨、实践地考察等工作,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各实践团队被中国青年网、甘肃新闻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青校园、NWNU师大青年等新闻媒体报道42余次,阅读点击量达962310余次。通过暑期实践寓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历史学专业知识学习于一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历史观养成。

九、新文科师资队伍提升行动

1)建立有利于一流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高水平教师,优化专业教师结构。(2)加强教师培养,打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职业发展的环境,帮助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培养和汇聚“双师双能型”骨干教师等。(3)培养创新团队。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学科队伍,促使学科持续发展;鼓励学科内的青年学者跟踪国际前沿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国外进修、参加重大学术会议等途径,拓宽视野,丰富经历,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研究水平。(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导师制、新入职教师准入制度,发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5)加强教师国际化水平,为教师海外交流、访学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十、新文科质量文化打造行动

简牍是甘肃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建设目标是坚持理念创新、内涵式发展,建成国内简牍研究高地、简牍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牍文化传承基地,建成能够引领简牍学发展、具有较强海外影响力的一流学科。本学科长期重视简牍学,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了甘肃简牍大省建设和相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立项及内涵提升。 中国史学科搭建简牍研究、交流平台,创办《简牍学研究》集刊,主办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宣传甘肃简牍、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简牍学优势,中国史学科为“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内涵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张德芳利用悬泉简撰写“对天山廊道的特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丝路关键属性进行了清晰描述”的材料,直接促成“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获“甘肃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专家特别贡献奖”。此后,中国史学科深度参与《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整理,举办“‘简’述中国学术论坛”“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讨会”“首届‘西北汉简研究’博士生论坛”“简牍学与丝绸之路文明工作坊”“简牍与秦汉文明——尹湾汉墓简牍发现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力提升“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关阅读: